春节假期刚过,湖北省武汉市就传出新闻——正在申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这是武汉刚刚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后的又一个大动作。
什么是海绵城市?通俗地说,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武汉,自古就有“千湖之城”的美誉,然而人们不会忘记,2011年的一场暴雨,竟然导致武汉城区路面严重积水,交通几近瘫痪。有网友甚至戏称“到武汉去看海”。从那一场暴雨开始,如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成为武汉市政府的重要民生议题,申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无疑是解决这一城市疑难杂症的妙方。
路面硬化引发城市病
由于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排水,会导致排水管径、泵站容量越来越大;不仅造价高,而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增加了下游的排水压力。海绵城市的建设则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组织排水,是一种利用生态的方式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新模式。此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镇排水防涝系统的建设理念或将发生彻底转变。今年1月15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给予支持。根据通知,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3年,其中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目前,成都正在争取纳入建设海绵城市全国试点城市。
打造“海绵城市”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具体的细节上入手。有水利专家举例说,种一棵树就等于建一座小水库。“若每棵树的树坑低于路面0.3米,那么如果下雨时,每个树坑可蓄雨水0.432立方米。”不光存蓄雨水,树木还可以迟滞雨水的快速流动。树根的吸水性能还可以使地下水得到有效补充,从而避免地面沉降。多种树是对付城市内涝比较有效的办法。
此外,建筑物的房顶也大有文章可做。如果所有房顶都铺三厘米厚的土壤,铺土之后,种花种草,不但可有效吸收降水,顶层还能冬暖夏凉。“前提是房屋楼顶质量要过关。”如果房顶漏水会造成很大困扰。业内专家表示,楼顶铺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综合考量,“条件成熟的小区可以先行先试,根据实施效果再推广。”
专家还建议,开发商在建楼房时,每幢楼都要配建蓄水池,这样小区降雨不出院就能消化。在人行道边增设明排水沟,在地下管道或明排水沟每百米处打一个旱井,分散排水,“这能彻底解决部分积水点下雨必涝的问题。”
打造“海绵城市”有技术支持
我国在海绵城市方面的技术研发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其中,首当其冲的是上海市政总院研究院。围绕“海绵城市”建设,该院经过近十年的不断创新,开发的浅层调蓄生态处理专项技术己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专项技术成果先后四次编入《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和《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等三部国家标准,进一步巩固了市政总院在排水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2005年,在上海市科委重大课题的资助下,上海市政总院研究院在全国率先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雨水浅层地下蓄渗技术和装置,并于2010年在虹桥交通枢纽工程建设中得到成功应用。
在2012年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项目和2013年国家重大水务专项的资助下,上海市政总院研究院进一步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旋流处理 浅层蓄渗技术和装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关成果在上海市黄兴公园项目中成功应用,并于2014年9月通过专家验收。
南宁试点“海绵城市”
无独有偶,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也在大力推行“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以“海绵城市”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求为指导,利用好水城建设中期评估成果开展规划优化调整。根据南宁市城建计划(预下达),全年计划安排建设项目50个,计划投资28.18亿元。
据悉,围绕海绵城市建设,南宁市今年将重点实施“四一二”工程 “一江两岸”:邕江综合整治工程区党校至三岸大桥段两岸约22公里美化绿化建设,争取年内完成,使母亲河再添靓丽景观带。“一渠两库”:老口航运枢纽完成船闸、航道建设和全部发电机组安装,工程基本竣工;邕宁水利枢纽开展船闸及右岸临时围堰工程;江北引水干渠工程力争完成老口至可利江段约13公里建设。“一河两湖”:加快推进那考河流域治理PPP模式项目,并推动沙江河、水塘江等内河开展PPP模式融资建设;基本完成五象湖中剩余桂象湖、碧象湖建设,呈现五象湖总体景观。“一阁两街”:完成邕江示范段标志建筑畅游阁及相思·民族文化风情街、明月湖欧洲风情小镇收尾工作,同时基本完成相思·风雨桥建设,为市民群众提供新的休闲娱乐场所。
此外,南宁市今年将继续开展朝阳溪、二坑溪、凤凰江等重点内河整治和南湖 竹排江环、大相思湖环、五象环三大核心水系提升等相关工作,并进一步探索优化外江内河管理模式,着手建立内河管理信息化平台,推进实施项目的精细化管理,不断加快水环境整治步伐。
建设“海绵城市” 打造天府之国
一个资源按800万人口配置的特大城市,将如何应对一系列随之而来的大城市病?四川省成都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建设海绵城市。
近日,记者从成都市规划局获悉,在日前披露的“成都2015规划工作重点”中,成都明确将指导天府新区做好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规划编制,力争纳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试点城市。若成功纳入全国试点,不仅可获得每年5亿元专项补贴,更将为治理城市内涝和“马路拉链”等大城市病开出一剂良方。“每年到了夏季汛期,不少城市都会陷入内涝窘境。”成都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说,成都日前首提建设“海绵城市”,是应对城镇化进程中绕不开的难题,也是近年来我国在城市建设中大力倡导的新模式。”
如何建海绵城市?规划专家介绍,所谓“海绵城市”规划,实质是保护好河塘沟渠湿地等城市内原有的自然水系,维持好自然水系的水文功能,合理建设一些公园、草坪和人工蓄水池等设施,在城市地面硬化中采用一些透水铺装材料,并增加城市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等可透水地面。
在日前出炉的“成都2015年规划重点”中,成都首次开出了建设全国试点海绵城市、建综合管廊和城市小街区等药方。按照四川省政府此前要求,省内各地在城市新区道路建设中,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得低于40%。目前,海绵城市的雏形已经随处可见:比如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新建的人工湿地、水塘、人工湖,大片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的种植,地面停车场铺设的多孔砖,人行道上的透水铺装,都在满足城市居民使用功能之余,具备了内涝防治的“海绵”功能。
据记者了解,试点海绵城市申请流程分三步:第一是省级推荐。2015年,有积极性的省份先推荐1个城市。第二是资格审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将对各省份推荐城市进行资格审核。第三是竞争性评审。对通过资格审核的城市,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将组织城市公开答辩,由专家进行现场评审,现场公布评审结果。
试点海绵城市 打造生态之城
近日,记者从广东省湛江市住建局获悉,从2015年起,该市将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工作。
湛江市具有“以湾为体,两岸联动、由水到城”的空间发展策略,城市蓄水调水的规划以内海湾聚集、环海湾拓展,构成“片区 组团”结构形态的港湾城市,水资源能够迅速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这使得湛江建设“海绵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014年以来,围绕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效破解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湛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从实际出发,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建设海绵城市,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打造“色”生态特色之城。
据了解,由湛江市住建局牵头负责组织市财政局、规划局、城市综合管理局、水务局、海东新区管委会等单位做好该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申报工作。目前,2015年 2018年的《湛江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在住建局驻行政服务中心窗口高效工作下编制完成,并已向省住建厅、财政厅、水利厅提交了《湛江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文本》。下一步,湛江市将集中各部门力量,鼓足干劲抓好海绵城市试点的建设工作,擦亮湛江生态强市名片。
和武汉、南宁、成都同步,吉林省今年也将确定2至3个海绵城市试点。在近日召开的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秦福义说,吉林省今年将确定2-3个省级海绵城市试点,并尽快形成可复制、能推广的模式。
那么,建设海绵城市是否意味着要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呢?专家认为,“算大账,构建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不可小觑”。
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相对新城区,老旧城区确实面临空间条件有限、改造难度大等问题。但相比建设大型地下调蓄池、大规模改造雨水管线等方案,多添置一些“海绵体”反而更具可行性。(来源:中国建设报)